新生儿期是指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 28 天的婴儿,通俗地说就是出生后第一个月大的宝宝。
这个时期喂养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然而,不少新手爸妈在这一时期常常手忙脚乱,面对各种喂养状况不知所措。
从宝宝吐奶时的惊慌,到担心喂养不足影响发育,诸多问题困扰着家长们。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新生儿期常见的喂养问题,为新手爸妈们排忧解难,助力宝宝顺利度过关键的新生儿期 。
1、乳类食物是6个月以内婴儿最重要的营养来源,除了乳类食物,不需要吃任何其他种类的食物。
2、首选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选择母乳与配方奶混合喂养(简称混合喂养)。只有完全没有母乳或不能母乳喂养,才选择婴儿配方奶喂养。
3、婴儿配方奶是最佳母乳替代食物。虽然配方奶成分接近母乳,但最好的配方奶也不能和母乳相媲美。
4、不要选择鲜牛奶、鲜羊奶、米汤、豆浆、面糊等不科学和陈旧的喂养方式。
5、如果宝宝是配方奶喂养,在新生儿出生一周内不要喂全奶,要稀释成3:1奶(3份全奶液,1份水)。
6、新生儿白天睡眠时间超过4小时,夜间超过6小时,必须唤醒喂奶。
7、新生儿期最好每天测量体重。体重增长情况是衡量喂养好坏的重要指标。
8、纠正月子中集中过量进食、蔬菜水果摄取不足和过量摄取单一食品(如鸡蛋)的不良饮食习惯。
9、多吃海产品以补充DHA。如果妈妈或宝宝对海产品过敏,妈妈也不能喝含有DHA的配方奶,需补充DHA胶丸,每天1粒。
10、哺乳期妈妈需要适当运动和户外活动(晒太阳获取维生素D),适当控制高油脂、高热量、高糖食物,避免生育性肥胖。
11、要想乳汁多,只重视吃喝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愉快的心情、充足的睡眠、频繁喂奶。
12、宝宝出生最初1周,妈妈的乳汁可能很少,让宝宝频繁吸吮,这一周体重不升是正常的,不要轻易给宝宝喂配方奶。
一、吐奶与溢奶
原因: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胃容量小,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成熟,难以有效限制食物反流,导致吐奶或溢奶。
喂养过程中,若宝宝吸入过多空气,或喂奶后频繁翻动、晃动宝宝,也会引发吐奶。
表现:通常为从口腔流出少量乳白色奶液,不夹杂黄、绿色,无酸臭味,且吐奶不剧烈。
处理方法:喂奶时要注意姿势,避免宝宝吸入过多空气。
喂奶后将宝宝竖着抱起拍嗝,排出胃内空气。
平时尽量减少对宝宝腹部的压迫,喂奶后不要让宝宝立即平躺,可适当抬高上半身。
二、呛奶
原因:新生儿吞咽功能尚未完善,若喂奶速度过快、奶量过多,或宝宝在吃奶时哭闹、嬉笑,奶液容易误入气管,引起呛奶。
表现:宝宝突然出现剧烈咳嗽、呼吸急促、面色发紫等症状。
处理方法:一旦发生呛奶,应立即将宝宝脸转向一侧,防止吐出物流入气管,然后用空掌心拍宝宝的背部。
如果宝宝情况严重,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三、喂养不足
原因:母亲乳汁分泌不足、喂养姿势不正确、宝宝吸吮能力弱或喂养频率过低等,都可能导致宝宝喂养不足。
表现:宝宝可能会频繁哭闹,睡眠时间短,尿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长。
处理方法:母亲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摄入,多吃一些促进乳汁分泌的食物。
同时,要掌握正确的喂养姿势,让宝宝有效吸吮。如果乳汁确实不足,可考虑添加配方奶。
四、消化不良
原因: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消化酶分泌不足,若喂养不当,如喂奶量过多、奶液浓度过高或宝宝腹部着凉,都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表现:宝宝可能出现腹胀、腹泻、大便中有奶瓣、食欲减退等症状。
处理方法:要合理控制喂奶量和喂奶频率,避免过度喂养。
注意宝宝腹部保暖,可适当给宝宝做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
如果症状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
五、乳头混淆
原因:在母乳喂养的同时过早或过多地使用奶瓶喂养,宝宝可能会对乳头和奶嘴产生混淆,导致吸吮母乳困难。
表现:宝宝在吸吮母乳时不认真、哭闹,或拒绝吸吮母乳,而对奶瓶奶嘴表现出偏好。
处理方法:尽量避免在宝宝出生早期频繁使用奶瓶,尤其是在母乳喂养尚未建立良好规律之前。
如果已经出现乳头混淆,可尝试在宝宝饥饿时先喂母乳,让宝宝逐渐适应乳头吸吮。
同时,母亲要保持耐心,多尝试不同的喂奶姿势,帮助宝宝找到舒适的吸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