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加盟月子印象?请给我们提出需求!

请填写您的邮箱地址,我们将回复您的电子邮件

嘿,我来帮您!

产后妈妈都要看!产后私密部位怎么恢复?4 个关键说清楚!​
编辑:月子印象收集整理,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发布时间:2025-11-19      点击数:


刚升级成妈妈,看着怀里软乎乎的宝宝,满心都是幸福。

可与此同时,身体的一些 “小尴尬” 却悄悄找上门 —— 下身坠胀、漏尿、伤口疼…… 这些私密部位的不适,让不少妈妈既焦虑又羞于启齿。

其实,产后私密部位恢复是每个妈妈的 “必经课”,找对方法才能少遭罪、恢复快。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产后四大私密部位的恢复要点,新手妈妈快收藏好!


图片
一、阴道修复,注意两点

很多妈妈产后会感觉阴道变松,甚至影响夫妻生活,越想越焦虑。

其实,孕期激素变化和分娩时阴道扩张,导致松弛是正常现象,一般产后 3-6 个月会慢慢恢复,关键是做好 “辅助修复”。

首先,一定要练 “凯格尔运动”!

这是修复阴道最方便的方法,不管是顺产还是剖腹产妈妈都能练。

具体怎么做?就像平时 “憋尿” 一样,收缩阴道和肛门周围的肌肉,坚持 3-5 秒,然后放松 3-5 秒,每次做 10-15 组,每天做 2-3 次。

9398f07c-5a37-4f22-aa89-0ac522c07bbd.png

注意别憋气、别用肚子或大腿的力气,找对肌肉发力感才有效。

其次,产后 42 天复查很重要!

医生会检查阴道恢复情况,如果松弛比较严重,或者有阴道壁膨出(感觉有东西掉出来),可能会建议做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帮助唤醒盆底肌肉,效果比自己瞎练更明显。

另外,产后别过早提重物、别做剧烈运动,避免增加腹压,影响阴道恢复。


图片
二、外阴清洁要做好

顺产妈妈可能会有外阴撕裂或侧切伤口,剖腹产妈妈虽然没有分娩伤口,但产后恶露多,外阴也容易受刺激。

不管哪种情况,外阴护理的核心就是 “清洁、干燥、防感染”。

清洁时,要用温水从前向后冲洗,别用肥皂、沐浴露这些刺激性用品,也别做阴道内冲洗(会破坏阴道菌群,反而容易感染)。

每次上完厕所后,用柔软的卫生纸轻轻蘸干,别来回擦,避免摩擦伤口。

如果有侧切伤口,睡觉时可以朝没有伤口的一侧躺,减少压迫;穿宽松的纯棉内裤,每天换一次,换下的内裤用开水烫洗,晒干后再穿。

如果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或者有渗液、异味,别硬扛,赶紧去看医生,可能是感染了,早处理早好。

一般外阴伤口 1-2 周就能愈合,妈妈们别太担心。


图片
三、腹式呼吸法,恢复盆底肌

很多妈妈没听过盆底肌,但它可是产后恢复的 “关键角色”!

盆底肌就像一张 “吊床”,托着子宫、膀胱、直肠等器官。

孕期胎儿压迫、分娩时用力,都容易让这张 “吊床” 变松,导致漏尿、子宫脱垂等问题。

比如咳嗽、打喷嚏、抱宝宝时突然漏尿,就是盆底肌松弛的常见信号。

除了前面说的凯格尔运动,还可以试试 “腹式呼吸” 辅助。

平躺在床上,膝盖弯曲,双手放在肚子上,慢慢吸气,让肚子鼓起来,再慢慢呼气,让肚子瘪下去,每次做 5-10 分钟,每天 2 次。

腹式呼吸能帮助放松盆底肌,还能改善产后腰酸。

另外,产后别憋尿!很多妈妈带娃忙,经常忍着不上厕所,长期憋尿会让膀胱一直处于充盈状态,压迫盆底肌,加重松弛。

有尿意就及时去,每次尽量把尿排干净,减轻盆底肌负担。

如果漏尿严重,比如走两步就漏,或者感觉子宫有下坠感,一定要在产后 42 天复查时告诉医生,别不好意思,这不是 “小事”,早干预能避免以后更严重的问题。


图片
四、子宫“归位”,注意事项

十月怀胎,子宫从拳头大小撑到西瓜大,产后需要慢慢缩小,回到孕前状态,这个过程叫 “子宫复旧”,一般需要 6 周左右(也就是 42 天)。

想让子宫顺利 “归位”,关键要做好两件事:排净恶露、别做 “阻碍复旧” 的事。

恶露是产后子宫排出的淤血和坏死组织,排恶露的过程也是子宫恢复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恶露颜色会从鲜红色(血性恶露)慢慢变成淡红色(浆液性恶露),最后变成淡黄色或白色(白色恶露),大概 4-6 周排完。

如果恶露量突然增多、颜色一直是鲜红色,或者排了 6 周还没干净,甚至有臭味,可能是子宫复旧不好,或者有残留(比如胎盘、胎膜没排干净),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 B 超检查。

另外,产后别过早喝太多浓汤、红糖水!

很多妈妈以为产后要多补,刚生完就喝猪蹄汤、红糖水,其实这会让恶露增多,延长排恶露的时间,反而影响子宫恢复。

产后前 1 周可以喝清淡的小米粥、蔬菜汤,等恶露颜色变浅后,再慢慢加营养汤品。

还有,产后别揉肚子、别用束腹带勒太紧,过度压迫肚子会影响子宫收缩,让复旧变慢。




图片

最后月子印象想说的是,给身体多一点耐心,你已经很棒了

产后恢复不是 “冲刺跑”,而是 “慢跑”,每个妈妈的身体情况不同,恢复速度也不一样,别和别人比,更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如果过程中遇到不舒服,别羞于开口,及时问医生、找家人帮忙,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宝宝。

记住,你不仅是宝宝的妈妈,更是你自己。好好恢复,慢慢找回状态,你值得被好好对待~


*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诊治;
*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AI,版权归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私密.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