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新手妈妈生完宝宝后,看着体重秤上的数字满心焦虑,明明已经很注意,体重却迟迟降不下来。
其实,产后肥胖并非 “不可逆”,先搞懂原因,再做好产前预防和产后科学干预,就能轻松和赘肉说再见。
1、激素 “调皮” 乱了套
怀孕时,雌激素、孕激素会大量分泌,帮身体储存脂肪为分娩和哺乳做准备。
产后这些激素水平骤降,身体一时 “适应不过来”,就会出现代谢变慢、食欲暴涨的情况,脂肪自然悄悄堆积。
2、饮食 “进补” 过了头
很多家庭觉得 “产后要大补才能下奶”,每天炖鸡汤、鱼汤,还逼着产妇多吃主食。
但过量的高油、高糖、高碳水食物,远超身体所需,多余热量只能转化成脂肪囤在腰腹、大腿上。
更别提带娃累时,随手吃的零食、宵夜,都是 “隐形热量炸弹”。
3、运动量 “断崖式” 下跌
产后要照顾宝宝,夜里频繁起夜,白天也没精力活动,很多妈妈甚至一天都走不了几百步。
而孕期储存的脂肪本就需要靠运动消耗,一动少,热量 “入大于出”,肥胖就成了必然。
4、睡眠不足 “拖后腿”
宝宝作息不规律,妈妈往往凌晨还在喂奶、换尿布,长期睡眠不足会打乱新陈代谢。
让身体分泌更多 “饥饿激素”,让人忍不住想吃东西,同时还会降低脂肪燃烧效率,陷入 “越累越胖” 的循环。
5、遗传 “底子” 有影响
如果妈妈或外婆有产后肥胖的情况,自身产后发胖的几率也会更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 “只能认命”,后天干预能大大降低风险。
1、孕期饮食 “精” 而非 “多”
不用刻意 “吃两人份”,每天比孕前多摄入 300-500 大卡即可(约等于 1 杯牛奶 + 1 个鸡蛋)。
多吃优质蛋白(鱼虾、瘦肉、豆腐)、膳食纤维(蔬菜、杂粮),少吃蛋糕、油炸食品,既能满足胎儿营养,又不会让体重疯长。
建议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 11.5-16 公斤,超重或偏瘦的妈妈可咨询医生调整。
2、孕期适度动起来
只要身体允许,孕中期(4-6 个月)就可以做温和的运动,比如每天散步 30 分钟,或跟着专业教程做孕期瑜伽、盆底肌训练。
运动能维持代谢水平,增强肌肉力量,不仅能减少孕期脂肪堆积,还能让产后恢复更快。
3、规律作息 “养” 好代谢
孕期尽量保证每天 7-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规律的作息能让激素水平稳定,减少因代谢紊乱导致的脂肪堆积,还能帮身体储备精力,为产后带娃打下基础。
(一)先避开 3 个减肥误区
不盲目节食:节食会导致奶水减少、营养不良,还会让身体进入 “节能模式”,一旦恢复饮食就反弹,反而更难瘦。
不产后立刻剧烈运动:顺产 42 天内、剖宫产 60 天内,身体还在恢复,跑步、跳绳等剧烈运动可能损伤盆底肌,甚至导致子宫脱垂。
不依赖 “减肥产品”:很多减肥茶、瘦身贴含泻药或激素成分,会影响哺乳,还可能伤害肠胃,得不偿失。
(二)4 个科学减肥妙招,安全又高效
1、饮食:“高蛋白 + 多纤维” 吃出好身材
每天保证 1.2-1.5 克 / 公斤体重的蛋白质(比如 60 公斤妈妈每天吃 72-90 克,约等于 10 个鸡蛋或 500 克瘦肉),既能增强饱腹感,又能帮身体修复肌肉。
多吃绿叶菜、菌菇、杂粮,减少白米饭、白面条,用蒸、煮、快炒代替油炸、红烧。
比如早餐吃 “全麦面包 + 鸡蛋 + 牛奶”,午餐 “杂粮饭 + 清蒸鱼 + 炒时蔬”,晚餐 “豆腐汤 + 蔬菜沙拉”,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2、运动:循序渐进,从 “轻运动” 开始
产后 42 天(剖宫产 60 天)复查后,若身体恢复良好,先从凯格尔运动(收缩放松盆底肌)、腹式呼吸开始,每天 3 次,每次 10 分钟,帮核心肌群 “唤醒”。
产后 2-3 个月,加入散步、产后瑜伽,每天 20-30 分钟,逐步增加运动量。
产后 6 个月后,可尝试快走、普拉提,每周 3-4 次,每次 40 分钟,帮身体燃脂塑形。
3、母乳喂养:“天然减肥法” 别浪费
纯母乳喂养时,妈妈每天会消耗 500 大卡左右热量(相当于跑步 1 小时),既能给宝宝最好的营养,又能帮自己 “被动减脂”。只要身体允许,尽量坚持母乳喂养 6 个月以上,减肥效果更明显。
4、借力 “家人支持”,偷时间休息
带娃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让家人多帮忙换尿布、哄睡,自己每天挤出 1-2 小时补觉。
睡眠好了,代谢才能正常运转,减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月子印象温馨提醒:产后身体恢复需要时间,不用追求 “产后 1 个月瘦回孕前”,只要每周体重下降 0.5-1 公斤,就是健康的速度。
接纳自己的身体变化,循序渐进地调整饮食和运动,既能当快乐妈妈,又能慢慢找回好身材~
*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有健康,及时咨询医生,请勿自己随意用药。
产品咨询代理:
13912004231(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