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头长小白点?别慌!这样处理不遭罪
不少哺乳期妈妈会突然发现乳头或乳晕上冒出小白点,有的还带着刺痛、堵奶,甚至发烧,越紧张越不敢动,反而耽误哺乳。
其实小白点没那么可怕,先搞懂它是什么、为啥长,就能安全解决。
看着都是 “小白点”,但成因不一样,搞错了可能加重问题,先记这 3 类:
1、乳汁凝结型(最常见):乳汁里的脂肪颗粒堵在乳腺管开口,像 “奶痂” 粘在乳头表面或浅层。
摸着硬,喂奶时像针扎一样疼,奶流会变细。
但把白点擦掉或挑破后,流出乳汁痛感就减轻,没感染风险,多是喂奶后没清洁、乳汁残留,或是宝宝含乳姿势不对导致的。
2、鹅口疮型(真菌感染):是白色念珠菌感染,白点是真菌形成的 “假膜”,擦不掉(硬擦会出血疼)。
乳头又红又痒,喂奶后疼得更明显,宝宝也可能哭闹,嘴巴里还会有白色斑块,有传染性,得妈妈和宝宝一起治,不然会反复。
3、乳腺管堵塞型(深层堵奶):乳腺管深层堵了,乳汁淤积在乳晕下,从表面看像小白点(其实是堵奶的 “影子”)。
白点在乳晕处,摸着乳晕下有硬块、按压疼,还可能伴随乳房胀痛、发烧,得疏通深层乳腺管,光处理表面白点没用,别拖成乳腺炎。
1、先 “擦一擦”:
用温水浸湿纱布轻轻擦白点。能擦掉、擦后乳头光滑,就是乳汁凝结型;擦不掉还出血,大概率是鹅口疮,别再硬擦,赶紧看医生。
2、再 “摸一摸 + 看宝宝”:
乳头不红但乳晕下有硬块,可能是乳腺管堵塞型,重点通乳房.
乳头痒、宝宝吃奶哭,且宝宝嘴里有白斑,直接怀疑鹅口疮,先暂停亲喂(用吸奶器吸奶),带宝宝一起就医。
1. 乳汁凝结型:温和清洁 + 疏通就行
清洁别用肥皂酒精:喂奶后用温水棉柔巾擦乳头乳晕,把残留乳汁擦掉(干了会结块更堵),穿纯棉宽松的哺乳内衣,别摩擦。
让宝宝帮你吸通(最安全):调整含乳姿势,让宝宝张大嘴含住 “乳头 + 大部分乳晕”(别只含乳头),下巴对准堵奶的一侧,吸吮力能冲开堵塞的乳汁。
要是吸不动,先拿温毛巾敷乳头 1-2 分钟(别太烫),软化奶痂再喂。
应急挑破要谨慎:白点硬、宝宝吸不通,可在医生指导下弄。
先洗手,用碘伏消毒乳头和白点周围,用无菌针头针尖轻轻挑破白点表层(别扎深,别出血),再让宝宝吸或用吸奶器轻吸,乳汁流出来痛感就轻了。
挑破后当天别用肥皂,喂奶后温水擦净防感染。
2. 鹅口疮型:妈妈宝宝一起治
别自己用药,先就医:医生会开哺乳期能用的抗真菌药膏(比如制霉菌素软膏)。
还会给宝宝开口腔用药(比如制霉菌素混悬液),因为妈妈感染多来自宝宝口腔,只治妈妈会反复。
按医嘱用药:妈妈每次喂奶后,用棉签蘸药膏涂白点处,下次喂奶前温水擦净(别让宝宝吃到),
宝宝每次喂奶后,用棉签蘸药液涂口腔白斑(别喂水,免得冲掉药液)。
所有接触品要消毒:哺乳巾、吸奶器喇叭口、宝宝奶瓶、安抚奶嘴,每天用沸水煮 1 次。
妈妈内衣每天换,开水烫洗晒干,别留真菌反复感染。
3. 乳腺管堵塞型:重点通乳房,不是盯白点
先排奶防乳腺炎:乳房胀痛的话,先拿温毛巾敷 3-5 分钟,再轻轻按摩硬块(从乳房外侧往乳头推,别太用力),接着用吸奶器或让宝宝吸,把淤积的乳汁吸出来。
吸不动就找有资质的催乳师,别信暴力催乳。
白点不用特意处理:乳房通了之后,乳晕上的小白点会自己消失,不用硬挑。
要是还在,按乳汁凝结型的方法清洁就行,别二次堵塞。
这些情况立刻就医:堵奶后发烧(体温≥38.5℃)、乳房红肿热痛、浑身发冷,别扛着,赶紧去医院。
可能要吃哺乳期安全的抗生素(比如青霉素类),吃药期间也能哺乳(遵医嘱),停喂会让乳汁更堵,加重炎症。
1、喂奶后别偷懒,用温水擦乳头乳晕,别用肥皂沐浴露(会破坏乳头油脂层,容易干燥裂伤,增加堵塞感染风险)。
2、坚持正确含乳,别让乳头受伤。宝宝只含乳头会反复摩擦乳头,容易破,乳汁也会在破损处结块。喂奶疼就停,调完姿势再喂。
3、别攒奶,按时哺乳或吸奶。涨奶别扛,3-4 小时喂一次(宝宝不吃就用吸奶器吸),夜间也喂,让乳汁及时排,减少乳腺管堵塞。
最后#月子印象 提醒您:乳头小白点很常见,别因为疼就放弃哺乳,大部分情况处理得当 1-2 天就缓解。
自己判断不准、处理没效果,或是有发烧、出血,赶紧找乳腺科或哺乳期保健科医生,专业帮忙能少走弯路,也能更安心喂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有哺乳或者健康方面问题,建议及时就医。